肩部挫伤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三国最成功降将,800人破10万 [复制链接]

1#
张辽

合肥一役中,张辽、李典仅以步卒八百人,破贼十万之众,自古用兵,未见如此。

——《三国志·魏书·张乐于张徐传》

01

大唐武庙六十四将

大唐上元元年(年)唐肃宗尊封姜子牙为武成王,享受文宣王(唐玄宗尊封)孔子同等待遇祭典。

这也是最早文庙和武庙提法的开端。

大唐文庙主祭孔子,并供奉颜子、曾子、孟子等儒家十哲。

大唐武庙主祭姜子牙外,并供奉张良、孙武、吴起等兵家十哲。

后来,享大唐文庙供奉祭祀的儒家圣哲逐渐增多。

于是,在大书法家颜真卿的倡议下,武庙也准备增设享供奉祭祀的武将。

但问题来了:

都需要增设谁呢?

要知道神州历史上,名将可是如星星。

颜真卿不光字写得好,智商也高。

在增设谁、设多少为宜等问题上,他专门搞了一套标准和流程。

大致是:

首先由基层史官根据史书(正史)按照标准筛选,然后拟出一个大名单。

接着,由大唐专家库的专家组织考证、论证,进行二次筛选,形成一个基本名单。

最后,由大唐皇帝及朝廷重臣会商议定并确定最终名单。

大唐建中三年(年),经层层选拔,最终有64位武将脱颖而出。

都有谁呢?

春秋战国的,有范蠡等7人;

秦两汉的,有王翦等18人;

三国时期的,有张辽等8人;

两晋南北朝的,有谢玄等18人;

隋唐的,有韩擒虎等13人。

可为什么是64人而不是88人或人呢?

因为64这个数字暗符周易六十四卦的道家思想(瞎猜的)。

好啦,别管公平还是不公平,这事反正就这么定了。

入选的,高兴;

没入选的肯定不服。

好吧,让我们看看三国时期入选的8个名将都是谁!

张辽、关羽、周瑜、陆逊、邓艾、张飞、吕蒙、陆抗(排名分先后)。

细分一下是:曹魏2人,蜀汉2人,孙吴4人!

不过,需要说明一下的是:

蜀汉的诸葛亮位列武庙十哲(级别更高)之八,也是三国时期唯一“上榜”之人。

好吧,对这份三国名单,咱先别说关二爷对排名有木有看法(历史上关羽是非常骄傲的),恐怕很多人都会不认可。

这是什么理由?

什么标准?

说好的“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呢”?

张辽,张辽凭啥能当选?还是第一名?

有暗箱!

到底有没有暗箱咱不知道,但大唐的武庙六十四将就这样定了。

后来,大宋立国,因为重文抑武的原因,对大唐武庙十哲和六十四将的人选进行了调整。

不过,别管怎么调整,张辽的位置很牢靠。

再后来,大明立国,朱元璋废掉了传承了多年的武庙。

张辽等将星们全都靠边站了。

再后来,大清立国,顺治帝封关羽为“关圣大帝”。

接着,雍正帝封关帝庙为武庙。

雍正说:一个武庙,弄啥64将72将的,太麻烦了。

从此,华夏大地武神,唯关二爷一人而已!

关羽擒将图

02

好员工张辽

什么是好员工?

简单来说,一个好员工起码要具备三条标准:

价值观、人品、能力。

张辽是不是个好员工呢?

让我们看看他的“履历”。

张辽字文远,东汉并州雁门郡(今山西右玉县)人。

因有一身好武艺,青年时代考进了雁门郡机关成为“郡府公务员”(雁门郡郡吏)。

(价值观分析——忠心爱国,愿意报效国家。)

东汉中平六年(年),因工作表现优秀,被并州刺史丁原招至麾下任偏将。

同期被招录受重用的,还有一位青年才俊叫吕布。

不久之后,张辽奉命入京师洛阳接受何进的领导。

何进安排张辽到河北募兵,张辽募得千余人。

(人品、能力分析——服从上级命令,听从指挥,工作能力强。)

募得上千人队伍的张辽回京复命,结果却是——上级领导何进被杀了。

怎么办?

张辽只好“以兵属董卓”。

有人会说:张辽不忠诚啊,怎么能投降董卓呢?

是的,董卓这人确实很混蛋。

但他毕竟没有篡夺皇位,名义上仍是汉臣。

何进死了,袁绍跑了,皇帝弱小,国家大事总归要有人出头。

张辽一个小偏将,人微言轻的,能做什么?

又过了不久,丁原、吕布带着兵马也来了。

接着,吕布就投靠了董卓并杀了丁原还获得了丁原的所有资源。

有人又会说:张辽不仁义啊,就看着老领导丁原被杀吗?

事实是这样吗?

当然不是!

首先,在丁原心里,吕布是心腹,所以任其为主薄(秘书长)。

而张辽就是一普通下级。

其次,张辽受调入京后,其职务隶属就转到了何进的府衙,与丁原不再是直接的上下级关系。

第三,张辽在京都的兵马是自己招的,驻地也是董卓分配的,与丁原、吕布所部不在一起。

第四,丁原是遭心腹吕布的内部暗杀,对外宣布的死因时会有“官方正式通告”。

所以,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张辽在此期间无所表现也很正常,无可非议。

再后来,“卓败,以兵属吕布,迁骑都尉。布为李傕所败,从布东奔徐州,领鲁相,时年二十八。”

看明白了吧,这时期的张辽刚满虚岁28。

他既不很懂政治,也非声名显赫世家子弟,充其量就是一“职场小白”。

至于为什么会依附了吕布,主要原因就是和吕布认识,而吕布又是堂堂正正的朝廷高官(奋武将军、温侯)。

所以,严格的说,吕布才算是员工张辽真正意义的老板。

而且,张辽跟着吕布一干就是小十年,并帮助吕布几乎要接近成功。

吕布四处逃窜居无定所时,张辽跟着;吕布洋洋得意指点江山时,张辽陪着。

这样的员工难道不是好员工吗?

(综合评定——张辽做人忠诚,做事能干,既懂合作又可独当一面。结论:优秀!)

但很可惜,吕布却不是一个合格的老板。

吕布

03

吕布不是好老板

什么是好老板?

简单来说,一个好老板起码也要具备三条标准:

有能力带员工成长,有意愿带员工发展,愿意和员工分享胜利果实。

吕布符合这三条标准吗?

符合!

从初平三年(年)到建安三年(年),是吕布的“公司”成长、发展、壮大的时期。

这期间,吕布消灭张燕,击溃刘、关、张,打败夏侯惇,震退纪灵,痛揍袁术,在江淮一带俨然成为新霸主。

张辽、高顺、陈宫等新老员工跟着吕布吃香喝辣、升官发财,小日子过得很不错。

但是,做老板的,仅仅具备这三条标准还远远不够。

合格的成功的老板还要同时具备知人善任、知事晓理的个人品质。

在这方面,吕布就差太多了。

高顺给他提意见,他就免高顺的职;

陈宫参与谋乱,他却不治陈宫的罪。

而且,作为公司老板,他今天是一个想法,明天却又是另一个计划。

底下的员工能说啥呢?

一般的员工会说:反正都是老板定的,让咱咋弄就咋弄,出了岔,有老板。

忠诚的好员工刚开始会深深忧虑,然后是逐渐失望,最后是无可奈何。

而极聪明的好员工,也许就会计划着、准备着跳槽。

这种局面如果长期存在下去,公司就会出现两种极端:

第一种,靠幸运,可能会继续做大做强(概率很低);

第二种,不幸运了,可能在遇到重大危机时就土崩瓦解(概率很高)。

于是在建安三年(年)的九月,吕布的“公司”迎来了重大危机——曹操来了!

曹操来干什么来了?

不是找吕布喝酒打牌的,也不是找吕布洽谈合作的,而是决心团灭吕布的。

面对曹操的数十万大军,吕布害怕了。

他想投降(心虚、自私的表现)。

陈宫忍不住说:您是老板啊,底下的人都看着您呐,上来就投降?太窝囊了吧?

陈宫又说:敌人来了就打。您又不是不能打!我有办法对抗!我计划是…

吕布一想:对啊!又不是没有打败过曹操,那就和曹操干呗!(没思路、没主见的表现)

转身吕布回到家见了老婆,他老婆说:你听陈宫的?陈宫可不是啥好人。

吕布一想:对啊!陈宫过去可是背叛过我啊?(行事反复无常的表现)

吕布决定:我就在老巢(下邳)坚守,我只听我老婆的!

于是,在接下来的对曹作战中,吕布这边是“诸将各异意自疑,故每战多败。”

然后,吕布的“公司总部”被“围之三月,上下离心”。

最后,吕布“兵围急,乃下降。”

结局——“缢杀。与宫、顺等皆枭首。”

这一年,是东汉建安三年冬十二月月初。

吕布的公司覆灭了,可生活还得继续呀。

隔了几天之后,有点“独立团”性质的张辽所部,选择了投降。

所以,吕布被杀时,张辽应该不在现场(三国演义里张辽骂吕布的桥段不可信)。

证据有二:

一、太祖破吕布于下邳,辽将其众降,拜中郎将,赐爵关内侯。

——《三国志·魏书·张乐于张徐传》

二、前尚书令陈纪、纪子群在布军中,操皆礼而用之。张辽将其众降,拜中郎将。

——《资治通鉴·卷六十二》

曹操

04

好员工遇到好老板

张辽为什么投降曹操呢?

首先,肯定是形势所逼。

张辽如果不投降,就需要冲破曹军的包围圈。能否成功突围先不说,关键是冲出去了去哪呢?

其次,曹操有意吸纳人才。

就连此战被杀的吕布、陈宫、高顺三人,曹操刚开始也是想收为己的。

可是,吕布太狡诈多变,陈宫是一心求死,高顺又愚忠冷傲,不得已只能都杀了。

但对其他吕布公司的其他员工,曹操有意打开了“绿色通道”:如陈纪、陈群、臧霸等。

基于以上,张辽选择了投降。

这是个“双赢”局面。

对曹操来说,收服了张辽,不但得到了一支“骑兵独立团”,而且为“公司”增添了一名优秀的职业军官。

对张辽来说,加入曹操的“公司”,不仅让自己在今后有了正确的政治方向(曹操代表皇室),

而且让自己在今后发展上有了更大的上升空间。

要知道,曹操打造的可是“帝业”。

一旦帝业有成,得到的回报必然会超过霸业(刘邦和项羽就是例子)。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好员工要遇到好老板。

建安五年(年)正月,袁绍对曹操宣战(官渡之战)。

新员工张辽在新公司跟着新老板曹操携手新同事开始了新奋斗。

第一战是大兵团作战,突袭袁绍的盟友刘备。

此战,曹操麾下的众将不但杀得刘备溃不成军,而且还招降了大将关羽。

第二战,解救被袁军先锋部队颜良袭击的白马(今河南滑县)。

作战任务曹操交给了时任中郎将(杂牌副团级)的张辽和时任偏将军(杂牌团级)的关羽。

二人联手大破袁军并斩敌将颜良(关羽杀的,并因此封爵汉寿-亭侯)。

此战之后一直到官渡之战全部结束,张辽的表现不是特别耀眼,最后论功行赏时,也只是升“裨将军”(杂牌团级)。

建安六年(年),东海郡(今山东临沂)的昌豨(原是土匪,后投靠吕布又投靠曹操)反叛。

曹操派督军校尉(嫡系师级)夏侯渊带领张辽(昌豨的旧同事)前往讨伐。

曹军包围之下,昌豨缩在城里就是不出来,但强攻又拿不下来,夏侯渊很郁闷。

眼看军粮消耗殆尽,夏侯渊就打算撤军。

好员工张辽说话了:

将军,不可撤军;

据部下观察,昌豨已经军心不稳;巡逻时,昌豨近来都会盯着我,似有话要说;我希望能和他进行一次谈判,劝降之。

夏侯渊也没啥好主意,就批准了。

张辽只身赴险,经过谈判,昌豨果然投降了。

对这次讨伐昌豨的结果,曹操是满意的。

但好老板就是好老板。

人家曹操就是会说话。

曹操“责怪”张辽说:只身入虎穴,太危险了。你是高级将领,以后可不能这么干啊。

张辽听了曹老板这话,不觉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当即拜谢道:以明公威信著於四海,辽奉圣旨,豨必不敢害故也。

啥意思?

意思是:这次能成功,不是我张辽胆大贪功,而是老板威信高,朝廷威望高!

瞧瞧人家张辽这话说的,确实有水平,的确情商高。

不久之后,曹操就提升张辽为中坚将军(嫡系团级)。

在接下来的三年里,张辽奉曹操之命一路追剿袁绍余党、安抚流民,官职也变成了荡寇将军。

东汉时的武将官职和现代军队的官职不一样。

那时候,凡是武职,都统称将军。就好比现代军营里营长、团长都被称“首长”一样。

所以,荡寇将军虽然是个杂牌将军,但实际上是真正的“少将”级别,且有资格单独领兵。

级别上去了,张辽也正式授封都亭侯(之前的关内侯是曹操赐的)。

有区别吗?

有很大区别。

简单来说就是:

“赐”侯代表曹操个人(无正式官方编制);“封”侯代表朝廷(有正式官方编制)。

那么,问题来了:曹操不就代表着朝廷吗(挟天子)?

是的。但还是不一样。

当时的东汉皇帝虽然没有了实权,但还是名义的天子。

尤其是在外交和人事任命上,仍是“最高权威”。

在这一点上,关羽的封爵最能说明问题。

关羽一直到死,都承袭着汉寿-亭侯的爵位。

因为啥?

因为这个爵位甭管咋说都是盖着天子大印的“红头文件”,要记入史册的。

张辽此番正式封爵,也意味着他在新公司工作表现不错,新老板已经完全认可了他。

不仅如此,在提升和凝聚团队力量上,曹操更是“妙招频出”。

比如将士们作战回来了,曹操不但亲自出城迎接,还特意把张辽请上了自己的专车同行。

这是什么?

这是高超的领导艺术啊!

通过这一行动细节表现,曹操不动声色的透露出几条重要信息:

第一,大家辛苦了,感谢大家的敬业奉献;

第二,革命不分先后,公司看重个人贡献,张辽就是典型;

第三,只要是真心跟着我干,都有机会获得精神、物质、待遇“三丰收”!

看人家曹操这“面子活”做的,十个吕布的脑袋捆在一起怕也弄不明白。

05

曹魏名将的诞生

建安十二年(年),曹操决定从许都起兵北征乌桓(北方游牧民族部落)。

张辽担心荆州的刘表偷袭许都,就建议曹操不要亲征。

曹操没有直截了当的一口拒绝,而是说:

张将军啊,你的建议很有道理,但不要担心这一点,原因是……

张辽听完老板的分析之后,知道是自己多虑了。

于是轻装上阵,随同曹操开启了北征之旅。

如果说,曹操不是张辽心目中认为的好老板,他有可能就不提出自己的意见。

同样,如果张辽不是曹操认定的好员工,也不会向他解释原因。

一个团队里面,如果能长期形成这样的良性互动局面,那么这个团队就会很强大。

当年八月,曹操带领先头部队一路快进先期抵达到了白狼山一带。

没想到,却遇到了敌方主帅蹋顿带领的大部队。

敌强我弱,撤退已经来不及,安全起见只能利用白狼山地形固守待援。

曹操的先头部队主要是骑兵,总数约一万,将领上有张辽、张郃、徐晃、曹纯等。

而蹋顿这边几乎是全部家底,步、骑混合起来兵力约二十万。

一万对二十万,即使是想固守待援也不容易。所以,曹军“左右皆惧”。

怎么办?

紧急关头,张辽挺身而出!

辽劝太祖战,气甚奋,太祖壮之,自以所持麾授辽。

——《三国志·魏书·张乐于张徐传》

在危机危急面前,曹操没有犹豫(但观察了敌情),当即批准了张辽的提议。

而且,曹操还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让张辽持麾!

啥是“持麾”?

持麾其实就是指挥。

从表现上讲,就是把象征着领导权、指挥权的令旗和符节,交给他人。

也就是说,白狼山拼死战,从曹操以下所有将士全部要听从张辽调遣。

这是一个领导对部下高度的信任和深切的重托啊!

此战若败,不但曹操活不了命,大家也都活不了命,曹家的公司也完了。

所以,无论是为自己、为老板、为公司,都得豁出去了。

曹军这边已经人人打满了鸡血准备大开杀戒,而蹋顿那边还在乱哄哄争吵着到底是先围还是先打。

就在此刻,随着张辽的一声令号,一万名骑兵已经居高临下呐喊着冲杀下来。

蹋顿一时间还没有反应过来,就稀里糊涂的被曹军刺于马下(一说是张辽所杀,一说是曹纯所杀)。

这下好了,刚开打主帅就死了。

于是直接导致本来就缺乏军纪的乌桓大军整体表现更加混乱。

当时的战场状况到底有多惨烈,现在的我们已经不得而知。

陈寿更是用了寥寥数语便为此战画上句号:

使张辽为先锋,虏众大崩,斩蹋顿及名王已下,胡、汉降者二十馀万口。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遂击,大破之,斩单于蹋顿。

——《三国志·魏书·张乐于张徐传》

经此之战,张辽的英雄本色开始在曹军内部以及天下各路诸侯里传唱。

而且,此战之后,也奠定了张辽在曹魏集团武将里的名将地位。

不过,这才是张辽的开幕表演,与孙权的搏命之战,才是他真正的“封神之作”。

孙权

06

八百对十万可信吗

建安十三年(年)曹操兵败赤壁之后,作战重点就转到了西北一带。

孙权见盟友刘备在往西川发展,自己也打算向江(长江)北动一动。

目标——曹魏集团辖下的扬州淮南郡合肥县(今安徽合肥市大部分)。

合肥是曹操经营了多年的一个南线战事桥头堡之一,军事地位很重要。

所以,就陆续的在合肥建立了许多防御工事。

建安十四年(年),孙权亲自领兵第一次进攻合肥,结果无功而返。

建安十八年(年),曹操发兵征伐孙权不利,就留下张辽、李典、乐进三将计七千兵留守合肥。

建安二十年(年),孙权攻打皖城(今安徽巢湖)并很快攻克。

张辽预测孙权极有可能会进犯合肥,但眼下曹操无暇顾及合肥,只好先积极备战。

建安二十年(年)五月,西北战事吃紧,曹操决定亲率大军西征张鲁。

临行之前,曹操派护军(类似于军队组织部)薛悌送往合肥一份密信并注明“贼至乃发”。

也就是要求这封密信一定要在孙权来犯合肥时才可拆阅,否则就用不着看。

这是啥意思?

薛悌和合肥的守将们都整不明白。

都说诸葛亮善于玩“锦囊妙计”,是不是曹操也想效仿一下呢?

其实,曹操这样做也是无奈。

西北战事吃紧急需大量用兵,但合肥也很危急自己却无力增兵。

怎么办?

曹操只能寄希望于孙权暂时不打合肥,更寄希望合肥守将能自己想办法应对危机。

另外,曹操还有一个小心思:

张、李、乐三将同在合肥,谁听谁指挥好呢?

从职务上来讲,张辽是荡寇将军,比李典的破虏将军高但比乐进的折冲将军低。

从工作年限上看,乐进最长,张辽、李典二人差不多。

从亲疏关系上看,乐进从曹操入仕就是跟班。

李典呢,父、兄两代都很早就牺牲在曹操的事业上,属于标准的“革命遗孤”。

只有张辽,加入晚,但却最受曹操器重。

那好,既然如此曹操直接点名让张辽负责合肥防务不就行了?

曹操不想明着这样做。

为什么呢?

因为曹操担心乐进、李典二人不服张辽。

乐进不服,是因为自己的职务高些,资历久些,会有点托大;

李典不服,是因为与张辽有私仇(李典的伯父死于吕布、张辽之手)。

所以,曹操就故意搞了个“装糊涂”(够狡猾的)。

其实他这是期待着张辽能读懂自己,发挥表现。

该来的,一定会来。

到了八月,孙权亲率东吴十万精兵冲向了合肥。

敌人来了,张辽当着大家的面,拆开了密信,看到了21个字:

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勿得与战。

这是曹操对合肥守军将领的一个明确的工作指令。

张辽、李典负责打,乐进负责守,薛悌啥也不用管。

至于怎么打、如何守,曹操没说。

跟随曹操经历过白狼山血战的张辽,从这21个字里,读懂了曹操的心:

打!要打!要先打!

这场景确实和当年的白狼山之困况有点相似。

当年一万对二十万,今天七千对十万,要想拯救合肥,只能靠自己!唯有血拼一条路!

张辽充满豪气的释疑解惑说:

等救援不现实。曹公这是让我们在敌人未形成合围之前主动出击“折其盛势,以安众心”。成败在此一战!大家有问题吗?

乐进明白自己的任务是防守,就不表态。

李典明白自己的任务是打,就表示赞成。

李典为什么会赞成呢?

两个原因。

第一,自己的任务很明确,就是打,打不好会被追责。

第二,公私分明,大事不糊涂,个人人品上乘。

怎么打?何时打?打的赢吗?

李典心里没数,乐进则事不关己。

名将就是名将。

为确保首战必胜,张辽效仿已故老战友高顺的“陷阵营”,连夜从军士中募集了一支八百人的敢死队。

次日凌晨,张辽、李典和这八百勇士吃饱喝足,披甲执戟,义无反顾的杀向了敌营。

关于这次突袭,陈寿在《三国志》里,用了一大段文字进行了描述:

平旦,辽被甲持戟,先登陷陈,杀数十人,斩二将,大呼自名,冲垒入,至权麾下。权大惊,众不知所为,走登高冢,以长戟自守。辽叱权下战,权不敢动,望见辽所将众少,乃聚围辽数重。辽左右麾围,直前急击,围开,辽将麾下数十人得出,馀众号呼曰:“将军弃我乎!”辽复还突围,拔出馀众。权人马皆披靡,无敢当者。自旦战至日中,吴人夺气,还修守备,众心乃安,诸将咸服。

——《三国志·魏书·张乐于张徐传》

总之,此战把孙权搞得丢盔弃甲,狼狈不堪。

威震逍遥津

八百对十万,张辽这就赢了?

是的,赢了。

不但赢了,而且大大挫伤了孙权的锐气和自信。

可信吗?

可信!

第一,张辽此战是突然偷袭,且采取的是斩首行动,孙权怕了更懵了。

第二,张辽的八百勇士并不是和十万吴兵捉对厮杀,而是攻其一点,见好就走。

其实,这就是现代战争中特种兵战术的成功应用。

孙权有十万吴军,作为主帅,身边肯定要有个指挥部。

而指挥部通常都是情报后勤文职人员居多,通常情况下,也就是有千把人的亲兵护卫。

指挥部外围虽然吴军多,但在通讯设施不完善的古代,传递信息就慢。

也就是说,张辽直奔孙权的指挥部大砍大杀时,大多数的吴军并不知道具体情况。

所以,从这个方面来讲,吴军的安保工作本身就存在很大隐患。

而张辽就是抓住了这一点。

俗话说“打败的鹌鹑斗败的鸡”。经此一役,孙权就有点蔫了。

而合肥守军首战得胜之后,自然军心大振。

人这种高级动物也很奇怪,士气这东西有时候就是十分神奇。

孙权回过神之后,整顿兵马开始围攻合肥。

按理说,十万(保守点起码有七万)人围攻七千人的城是不该有问题的。

可孙权打了十几天就是偏偏拿不下来。

这说明什么?

说明吴军(习水战)到了陆地之后,由于没有水师陆战队,战斗力下降的厉害。

而曹军(善陆战)利用自己的军事优势,短时间内可以对抗东吴“水军”。

士气低迷,战事不利,孙权只好选择撤退。

可孙权没想到,张辽又带人杀出来了。

更让孙权想不到的是张辽还成功预测到了孙权的指挥部要撤退的路线。

于是,便发生了孙权命悬断桥边、张辽威震逍遥津、东吴小儿叱夜啼的传奇。

经过连续两次遭到张辽的追杀,孙权被彻底吓住了。

以至于在此后的七八年里都在畏惧。

黄初三年(年),孙权在得知张辽调防军海陵(今江苏泰州)时,对手下说:

张辽这个怪物虽然在生病,但这家伙太厉害了,我们千万要提高警惕!

不过,这一年,曹魏战神、特战先锋张辽经多方医治无效,不幸去世。

名将陨落,但其一生的传奇在神州大地会永远传唱。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