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部挫伤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肩峰撞击综合征是怎么个撞法 [复制链接]

1#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SIS)的概念由Neer于是年首先提出,是肩部疼痛和功能障碍的常见原因之一。是指由多种原因导致肩峰下间隙减小,进一步导致肩峰下滑囊的无菌性炎症、肩袖损伤或撕裂等一系列的临床症状。

同志们,划重点啦!说就是肩峰下间隙减小,道友们到此会说:你这不扯淡吗?别急,下面由爬山虎给各位道友详细解释,层层分析。

肩峰下间隙就是喙肩弓(肩峰、喙肩韧带、喙突组成)与肱骨之间的间隙。

影响因素关系图:

解剖异常:

骨赘咋就不说了。

肩峰分型:肩峰形态的观察层面为矢状位喙肩韧带肩峰附着点层面。目前,相关研究中关于肩峰分型的标准比较统一,均采用Bigliani分型。Ⅰ型:平直型,肩峰形态平直,下表面光滑;Ⅱ型:弯曲型,肩峰形态为凸面向上的弧形,且下表面光整;Ⅲ型:钩型,肩峰末端呈钩状,下表面不光整。Ⅲ型肩峰前端的钩型部分使肩峰下间隙减小,使肩峰对肩袖及肩峰下滑囊产生挤压作用而导致损伤发生。

肩胛骨位置:

研究表明肩峰下间隙在肩关节中立位置时的距离最大(10~15mm),在肩胛骨平面外展30°~90°时或前屈90°时距离最小。肩胛骨不仅包括控制肩胛骨的静态稳定性肌肉,还包括控制盂肱关节运动的重要肌肉,例如,冈上肌附着于肩胛骨的冈上窝,肩胛骨的异常位置和稳定性可能影响这些肌肉的收缩率或产生活动异常,在上肢抬高期间,肩胛骨将经历适当的后倾,上旋和外旋,这可增加肩峰下的空间并防止肩部下方的组织被挤压,同时,过度的肩胛骨外展会导致肩袖肌肉的力量下降。肩胛骨的异常位置和运动可导致盂肱关节的异常节律和肩胛盂与肱骨头之间的异常匹配程度,使肩胛带肌群失去动态平衡。大数据显示,在肩外展时,患有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人的肩胛骨向上旋转、向后倾斜与向外旋转程度比正常人情况要小。爬山虎在这里总结一下:肩胛骨运动即使小程度的偏离也会对像肩峰下空间那样小的体积产生不合比例的强大影响。

(另外在此补充一点:胸锁关节的活动障碍和肩锁关节的活动障碍也会影响到肩胛骨的运动位置)

肱骨头的位置:正常情况下,肱骨在肱骨干与肱骨头之间呈°的倾角,且肱骨头相对于肱骨远端后倾30°。

SIS的生物力学机制是基于肩峰下间隙的动态狭窄与肩胛带肌群的平衡失调,肌肉的活动被认为与维持关节稳定和正常关系有关,三角肌在早期外展60°时引起肱骨头向上移位,而在稍大的外展位置,肱骨头由冈上肌和肩袖的其他部分(冈下肌,小圆肌)集中在中央部。如果肱骨头的位置靠上,则必然影响肩峰下间隙(AHI)。另外,后关节囊的张力也可是导致肱骨头位置改变的原因,会改变扭转角度(也就是后倾角),这增加了肱骨大结节与肩峰之间发生碰撞的可能性。

症状: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是肩关节外展活动时,肩峰下间隙内结构与喙肩穹之间反复摩擦、撞击,导致肩峰下组织炎症、退变,甚至肩袖撕裂,引起肩部疼痛和功能障碍。根据受累组织的不同,可表现为肩峰下滑囊炎、冈上肌炎、冈上肌钙化、肩袖损伤和肱二头肌肌腱炎(长头)等。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诊断应强调以下几个方面/p>

(1)疼痛弧试验,阳性率为75%。

(2)撞击试验,阳性率为83.3%。

(3)冈上肌出口位,也称肩胛骨"Y"位X线片。它能清晰地显示肩峰的形状和冈上肌出口形态。肩峰的形状分为三型:Ⅰ型为平坦形,Ⅱ型为弧形,Ⅲ型为钩状,并认为Ⅱ、Ⅲ型肩峰更易发生肩峰下撞击征。但我们认为肩峰的结构异常并不是诊断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必要条件。

说了这么多,啥是金标准呀?

肩关节造影,肩关节造影被认为是诊断肩袖损伤的"金标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